小中医
黄昶
我第一次见小中医是在他爷爷的铺子里。
我辞了工作,搭车回到老家的小镇子上。还未把凳子坐热,母亲就遣我去老中医的铺头捡药。药是我爸惯喝的那一例,他咳嗽已有段时间,除了他自己,全家人都知道是癌。
一进门就看到小中医了,他站在朝街心开放的柜台前,吃力地舂打着擂钵,使的是一把拳头大的铜臼杵。身后挂一扇垒到天花板的柜墙,其中填满写有药材名字的抽屉,有几个拉开了忘记推回,迎上窗棂折下的一束光,可洞见尘粉整团整团地往下落。他见客来也不抬头,仍是捣药。
我走至离柜台两步远处,问他老中医的去向。他抬头看我一眼,说几日前过了,现在是他来当掌柜。我又问知不知道老中医仍在时给我爸开些什么药,想了想又补上一句,我爸是万福路上卖水泡豆腐的,豆腐李。
小中医听罢,先不点头,弯下腰去从账桌下拾出一大把单子,扶正眼镜来一张张地看翻找了十来张后才“唔”地应了一声,问我爸得的是不是鼻咽炎。
我想了一会儿,告诉他,是也不是。他没有理会我的哑谜,转身到后面柜墙中抓出几把药材来,嘴里不住念叨:生地四钱、牡丹皮三钱、旱莲草、石斛、蝉蜕、薄荷、桑叶、绿萼梅、甘草…
抓到一半,似乎忘记后面是哪一味,又将药方从头到尾背过,背到一半时,竟连药方也忘了:旱莲草、石斛、婵蜕、薄荷……薄荷……
后面是桑叶。我瞟了一眼桌上的单子。
是……是,桑叶、绿萼梅、甘草……他嘴里将药方续上,两手在数个抽屉柜中间腾挪推拉了好一会儿,总归是捡齐了。
我伸手接过,询完价钱之后取出手机来想要付款,四处都不见收款的二维码。他向我指明柜台上用透明胶布贴好的字条:只收现金。
这让我犯难,浑身上下翻找,死活掏不出一张纸币来。他见我难堪,开口说,老头的规矩,没办法……药你先拿回去吧,之后过路顺便给上就行。
回到家里,煎上药,我妈陪着我在厨房里看火。我想到药店里发生的事,打听了一些小中医的事。她说,这小孩懂事是懂事,可惜没有灵气,想来是出生那天冻坏了。小中医读书卖力,但就是读不好,老中医想要他学医,他就报了个医科大学,读西医,读了两年实在读不下去了,就回家跟老中医温习他祖上的老本行,据说也一直没学明白,中间换过两次工作,都是半桶水。
回忆起他抓药时的窘态,似乎和我妈说的不差,只是看他舂药,又有着几分认真的热诚在里面,这二者一交错,就勾勒出小中医的痛来了。我替他可惜,再想到自己,恐怕还更要不如的:他好歹正在继承家业,我爸的豆腐摊只怕他自己要带到地下去了。印象里我爸跟我提过两次豆腐的事,听来和说来都像是玩笑。他说,等我这代完了,咱家这手艺肯定就要失传了,附近起码三个镇里里外外再吃不到用石膏点卤的老豆腐了。有一次又说,儿子,我辛辛苦苦一辈子供你读大学,就别想着我这豆腐摊了,没劲,既然去了外面,总得给我混出个像样点的名堂来才好。
这件事越想就越是头痛,正好火芽连着抖了三下,我妈掀开盖子,说药已经煎好了。
自我爸得病以来,我妈细心了不少。无论哪一份药,没有不先过她的嘴的,这次也是,她举碗到嘴边呷了一小口,说味道有些不对。
我问她哪里不对,她说较老中医开的更酸一些。她追问,我便说反正只是一些利咽的药真要不同也不会有大问题。她想了想,将碗取过,拿到洗碗池处倒掉了。过了一会儿,她说以后得换一家中医铺头捡药。
傍晚,我取了钱出门去中药铺。走到铺头前,卷闸门拉到一半。想着他应该是去吃晚饭就在门口抽烟等他。几分钟后,他回来了。
我取出烟盒来要给他分烟,他摆摆手说不会抽,只是又直直盯着我擒到身侧的香烟看。我有些不解,又难以开口问他,好在是他先说话。
你那个烟灰能给我不?
什么?
烟灰,我取一些来做药。
烟灰也能做药?
能的,烟灰也是草木灰……我试过许多次,效果似乎还更好些。
我夸他很有创新精神。他说不算创造,什么破烂都可以往肚子里面放,这是我们最为伟大的包容精神。说完又背了一段晦涩的古文:玉札、丹砂,赤箭、青芝,牛溲、马勃,败鼓之皮,俱收并蓄,待用无遗者,医师之良也。
问是什么意思,他告诉我,无论什么东西,总归有点用,到了有用的地方,就该有用,这是中医里的学问。
我觉得有点绕,便不再接他的话,从口袋里掏出药钱来递给他。他走进柜台里,抓出一大把纸币来给我找钱。等了半分钟,他将药钱递还给我,说找不开。我想了想,说先放你那吧,反正以后也要来抓药,就当预付。他脸上显出喜色,但仍要将钱还我。
为什么?我不懂。
其实来找我开过药的人,很少有再来的。他伸手挠挠头发,我怕叔叔哪天觉得药不管用了,钱压在这里,你们不好意思要回去。
我不敢跟他说他的药甚至没能到病人嘴里,只得哄骗他,说我爸喝了,说喉咙舒服多了让我多给他抓一些回去。
他脸上又显现出新一层的喜色来,说下一剂要给叔叔用些好的药材,白天的那份用的都是劣质旧货,没想到还能这么有效。他急急忙忙往后面抽屉里取药,接着说,很多人都觉得中医无用,我也不知道我能不能做下去。
我对他多了些理解,又认同他的不被认同,问他,那你自己觉得有用吗?
他的手僵了一会儿,最后竟停下来,将手扶在头上沉思。
等哪天我想好了再告诉你……但我觉得……总归有点用。
几天后,我爸去世了。在葬礼上,我最后一次见到小中医。他说,有些事物总归会被淘汰掉,但是淘汰掉的东西不一定就没有用。所有的东西都会是有用的,总会找到那个需要它的地方发挥出作用来。
(有删改)
6.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,不正确的一项是( )
A.关于“烟灰做药”的对话,不仅丰富了主人公的形象,还引发了小中医对有用和无用的看法。
B.归乡的我和留守的小中医境遇类似,因这在交流中对他的处境和医术有着更多的理解和包容。
C.小中医先后两次“脸上显出喜色”,前者是源自我对他医术的信任,后者是源自我对他的同情。
D.文中叙写我与小中医的三次见面,故事表面重复,实际上详略得当,逐步揭示了小说的主题。
7.关于文中开头写小中医为“我”父亲捡药这个情节,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( )
A.小中医念叨药名、重新背药方、忘药方等各种行为,说明他是个医术平平、略显笨拙的人。
B.“挂一扇垒到天花板的柜墙”“一大把单子”等细节,彰显出老家这个中药铺曾经生意兴隆。
C.“只收现金”这一规矩,表明小中医对祖制的传承,也暗示出意识的保守和经营状况的窘迫。
D.小说从第一人称的叙事视角,讲述为父亲治病的经历和小中医的形象,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。
8.这篇小说多处使用了伏笔,请从文本中举出两例,并简要说明这种手法的好处。
9.有人认为文中插叙的“我”的父亲让我继承家业的故事应该删去,你同意这种观点吗?请表明你的看法并阐述理由。
6.C 7.A
8.①如“全家人都知道是癌”,为后文“找药方”“葬礼”等情节埋下伏笔;妈妈介绍小中医“没有灵气,读不好书”,为下文小中医说“很少有再来找他”“不知道能不能做下去”等情节埋下伏笔。②伏笔的设置,使小说结构紧凑,情节发展合理:也有助于塑造人物,增强小说的吸引力。
9.参考一:不能删。①情节上,故事发展更合逻辑。与上文“辞职回乡”和下文“我理解小中医”等情节相勾连,让整个情节顺畅自然。②主题上,小说主旨更为凸显。父亲让我继承家业的矛盾心理,与小中医的故事相互印证,突显了传统技艺坚守与变革的主题。③效果上,丰富了小说的内容,避免了平铺直叙,能增加阅读趣味。
参考二:可以删。①情节结构上,小说以找小中医捡药为主线,插入的情节与主要情节关联不大,删除去后紧扣标题,情节更圆合紧凑。②人物形象上,小说主要表现小中医的形象,父亲让我继承家业的故事对小说主要人物的形象表现作用不大。③主题上,删去后更能集中表现小中医的技艺传承及尴尬现状,主题集中鲜明突出,引人思考。
【整体分析】
这篇小说通过“我”与小中医的三次见面,描绘了一个小镇中医的形象。小中医虽医术平平,但对祖业有着执着的热情。小说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对话,展现了小中医的窘态与热诚,反映了传统技艺在现代社会中的尴尬处境。插叙的“我”父亲的故事,进一步深化了主题,揭示了传承与变迁的矛盾。小说语言朴实,情感真挚,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人文关怀。
6.C.“后者是源自我对他的同情”说法有误。第二次应是“认可”,不是“同情”,“同情”不会使他露出喜色。
7.A.“小中医念叨药名……说明他是个医术平平、略显笨拙的人”说法有误。念叨药名可能是许多寻常人也会有的行为,看不出他的医术水平。
8.文章一开头就说明“药是我爸惯喝的那一例,他咳嗽已有段时间,除了他自己,全家人都知道是癌”。这既说明我们都有意瞒着爸爸,不让他知道自己的真实病情,因此才有后文抓药情节中小中医找药方,“问我爸得的是不是鼻咽炎。我想了一会儿,告诉他,是也不是”的情节。而且,癌症说明爸爸已病入膏肓,而这也让文末“几天后,我爸去世了。在葬礼上,我最后一次见到小中医”的情节变得合理。
文中,当提到小中医时,妈妈的评价是“懂事是懂事,可惜没有灵气”“读书卖力,但就是读不好”“都是半桶水”,可以想见许多像妈妈一样的乡亲们,对于小中医的医术并不认可。如此,也就自然地引出了后文小中医说“很少有再来找他”“不知道能不能做下去”等情节。
从上述例子可以看出,伏笔的设置,使小说结构紧凑,也让“我”找小中医开药、还钱等情节发展合理;此外,经过一系列的伏笔,小中医的形象也更为饱满,增强了小说的吸引力。
9.不能删。
①文章一开头说“我辞了工作,搭车回到老家的小镇子上”,这说明此时辞职的“我”重新面临择业的选择。在这种情境下,父亲让“我”继承家业的故事也就合情合理了。而对“我”来说,继承家业也就是继承了祖祖辈辈以之为业的传统,这与小中医继承老中医衣钵,回归中医传统的处境相似。因此,这部分内容,能够与上文“辞职回乡”和下文“我理解小中医”等情节相勾连,让整个情节顺畅自然。
②从文章主题来说,文末小中医有关“有用”与“无用”的话,其实是对全文主题的点睛。在学西医与继承中医之间,小中医选择了回归并坚守传统,而对“我”来说,是否要继承父亲衣钵,把祖传的石膏点卤的老豆腐传承下去的思想矛盾,也是对于传统技艺坚守与变革的文章主题的凸显。
③从表达效果上,在叙述父亲生病、找小中医抓药给予他交流的情节之外,又添加父亲让“我”继承家业的故事,能够丰富小说内容,也让文章产生波澜,避免了平铺直叙,增加阅读趣味。
可以删。①情节上,文章讲述为父亲治病的经历,叙写我与小中医的三次见面,插叙“我”的父亲让我继承家业的故事与主要情节关联不大,删去不影响故事情节的完整和紧凑。
②人物上,小说主人公是小中医,插叙部分与主要人物关系不大,删掉,不影响小中医的形象。
③主题上,小说主要表现小中医的技艺传承及尴尬现状,插叙部分是“我”的父亲让我继承家业的故事,删掉更能突出主题,引发读者思考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明珠国际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